【E时代】互联网+金融+电动车破解电动汽车购买成本难题

分类:汽车
1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那么是否就是简单的“互联网+整车厂”来生产新能源汽车就是“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呢?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通过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找到解决难题的更多种可能。

3月28日,上海什马网络在天津的中国北方电动车展览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解决电动车发展的可能——互联网+金融+电动车,上海什马网络联合北京银行和电动车经销商推出电动车的普惠金融服务。什马网络CEO宁锐表示,无论什么交通工具,都需要与老百姓的需求和消费能力相匹配,想让老百姓用上以前没用过的电动汽车,就需要先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并且能够让他们有一个比较低的门槛进入。

什马网络CEO宁锐

什马网络“互联网+金融+电动车“的思路就是,面向最广大的农村以及城镇消费者,宁锐谈到,这些消费者现金流少,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普惠金融降低这类消费者的首次购买成本,比如以前他们就骑几千块钱的摩托车,现在让他们一次花2-3万买电动车,他们可能就转头离开了,但若给他们提供无息或者低息贷款,让他们只要支付2000元就可以把车开回家,很多人可能就会愿意。他们不知道电动车的好处,就通过先使用后还款的方式让他们感受交通工具升级带来的便利和经济效益,先培养出他们的使用习惯,然后逐步根据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行电动车的迭代。这种与消费者长期利益共存的消费方式又是有很高粘性的,消费者为了获得贷款,他们需要把资产,收入来源、消费等数据准确提供给网站和银行,而网站和银行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给消费者定向推更多增值产品和服务。

但是,这些底层的消费者会有还款能力么?香港财经协会秘书长谢文豪表示,这些可爱的农民和刚刚从农村转向城镇的朋友,由于缺少理财意识和投资渠道,他们有大量的存款“躺在银行睡觉”,只要他们感受到交通工具升级带来便利和经济效益,他们完全有能力消费。这些底层消费者们没有信贷记录,银行消费贷款或者办信用卡也没有普及到这些地区,导致以前很多电动车经销商和消费者被逼到通过高利贷来解决。很多消费者往往就是需要电动车了,就去经销商那里赊账,提供个人资料、签字、按手印,然后把车开回家。即使这样,善良的他们仍然保持了良好的信用记录,根据实地调查,有一位云南小县城的电动车经销商,曾经一个月通过这样赊账卖车的方式贷出400多万(近80份借据),而1年后尽然没有一例坏账,这才是电动车真实存在的土壤。

香港财经协会秘书长谢文豪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却是中央热、地方冷,政策热、消费冷,这是因为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从国家的产业升级、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方面考虑,而消费者消费电动车确实要从自身的消费需求出发。双方的意愿并没有找到结合点,所以目前有着国家和地方政府高额补贴的新能源汽车,愿意购买的消费者占比太少,而不但没补贴还有着违法风险的低速电动车,却在一片喊打喊杀声中顽强生长。

究其原因,就是价格和消费者不匹配的问题,排除立志成为环保先锋的电动车主,选择交通代步工具,理性的消费者都会考虑汽车的性价比问题。而他们的性价比指标就是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传统燃油车,目前的电动汽车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重补贴后,售价仍然比同等级燃油车高出30%—50%,有的甚至高出一倍。这样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毫无吸引力,于是很多电动汽车的营销重点便放在了“使用成本低“上——用电的汽车比烧油的汽车每月至少节省上千块钱,电动汽车几年使用下来成本比传统燃油车还低。但这真的能解决电动汽车的推广问题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把后期节省的成本都加入首次购买成本,首先在没有大量使用数据的条件下,只是通过理论推算出的成本优势还缺乏可信度,其次消费者提前垫付的资金成本其实未来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另外这样直接增加了购买的门槛。不用考虑这些的消费者,通常也是不会因为油价高而去关注电动车。

所以,真正在意这些电动车使用成本的其实就是那些精打细算的老百姓,资深汽车评论员张超表示,这些消费者可能就想消费2分的电动汽车,政府却直接给提供5分的车,结果没人买。2分的车不够好,消费者自己也知道,但他们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使用需求和购买能力。现阶段,推广电动汽车更务实的做法应该是,给这些消费者提供3分、4分的电动汽车,让他们先用习惯了电动汽车,最后,随着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提升逐步过渡到5分的电动汽车。

“互联网+金融+电动车”这样的思路能不能带消费者进入像张超所说3分、4分的电动车阶段,目前还不能过早下结论。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更多的组合方式,找到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与广大消费者需求的结合点,或许才是真正“互联网+”时代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