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2015】麦肯锡资深董事预测,2015看就业看工资看市场看增长看消费

分类:热点
1

“预测”明年对我来说有点儿难。思索之后,我认为这是由于中国领导人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并且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当然,你可能认为步子应该更快一些,但无法否认它正是中国前行的正确方向。这也意味着,现在我总结的这几点2015年依然重要。

鉴于放缓的经济增速(整体和行业层面)以及走低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率仍然是大多数企业保持赢利的关键。

技术进步降低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职位需求,未来会更严重(但对政府部门影响不大)。

因此,政府将密切关注净就业机会的创造,尤其是新岗位的质量。而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人才的招聘。

在节能减排趋势的推动下,风电、太阳能投资持续加码,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将得到跃升。

中国高铁技术和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国内高铁建设继续扩容,且“走出去”势不可挡。

除此以外,我认为2015年另有几个主题值得关注。


2015年还可能发生什么?

明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企业董事会讨论的关键词。与前些年不同,没有人讨论是否对中国市场双倍下注,大家争辩的是要么暂停,要么减少某个行业或整个中国市场的业务。随着中国增长速度放缓、竞争加剧以及波动性增大,不仅跨国公司会有这些考虑,很多中国民营企业也会有类似想法。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开辟新的国内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来维系过往的发展速度。大多数公司最终还是会坚持当前的中国战略,但对如何选择及取舍展开很多讨论。

董事会讨论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将围绕着中国消费者以及他们在当下放缓的经济形势之中如何表现,以及今后几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


工资

明年很可能是近十年来收入增长最低的一年,这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已经出现了某些苗头。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前9个月城市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为个位数。过去十年,几乎每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很多城市的最低工资在五年内翻了一番。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工资会一直这么涨。正因为如此,工人们对自身的定价脱离了市场,国际货币基金对中国的调研表明,最低工资每增长10%,就业率就会下跌1%。

这在制造业表现得非常明显。过去十年制造业工资按美元计算增长了四倍。近些年,私营企业的年工资涨幅必须比国有企业高出3-4个百分点,才能缩小2010年以来越来越显著的薪酬差距。这对浙江和广东的低端制造业的影响显而易见。随着国际订单流向孟加拉和肯尼亚等低成本国家,浙江、广东等地的制造业规模不断萎缩。同时,由于技术应用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工人被取代。中国工厂装配生产线的现代化程度与十年前相比已是“大跃进”。一流国内私营企业与美国相似规模的工厂相比,两者的资本密集度旗鼓相当。在采购经理指数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跌的形势之下,制造业面临着短期内降低工资成本的巨大压力。

服务业也受此影响。比如,中国的航空公司正大力推广电子购票以取代柜台代理,其积极程度与成熟市场的航空公司毫无二致。电信、金融服务和零售无一例外受到 “精简人力”的互联网业务模式的新挑战,并且已经大幅缩减招聘人数。2015年,这些行业无论是私营还是国有企业都可能静悄悄地进行新一轮精减人力。在某些行业比如专业服务领域,新人的起薪实际上不升反降。我认为2015年中国劳动力工资将出现转折点。


就业

2015年,求职者会发现国企和机关的优势—— 铁饭碗、社会地位高、福利好等等渐渐不那么明显了。在商业化的社会里,规模较小的国企注定逃不掉私有化的命运。很多大型国企压缩其人员招聘,并且鼓励员工离职以提高效率。经济增长放缓意味着升职机会更渺小,而国企负责人薪酬改革也将进一步压缩薪酬水平。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有可能被低估),过去5年私营企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增加了50%,私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就业的主力军。然而,这类就业大多属于薪酬较低的低端岗位。2015年,政府将更重视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除了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扩招,对所创造岗位的质量也非常重视。

教师、医生及公务员的职位薪资仍然很低,第二职业的机会也在萎缩。最终,政府将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但我不认为加薪会是普遍现象,尽管教师要求涨工资的呼声越来越普遍。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职位有所上升,但报考人数却少了。这之中必有某种联系。

科技进步会取代某些服务性工作,而这些岗位与中产阶级曾经息息相关——呼叫中心、营业员、银行柜员、保险代理,这一趋势在2015年还将提速。就算是保住饭碗的人也免不了会担忧,说不定哪一天就没了工作。说到底,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在城市层面,我们将看到底特律化(后汽车城)或格拉斯哥化(后造船城)的迹象。这些城市严重依赖于单一产业,我说的不是采矿或钢铁这类支柱产业,通常只是某一类简单制造业——灯、袜子、或汽车轮胎。现在的情况与前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地产不再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建筑业哪怕远不能反映真实需求,也总是能够持续创造就业和收入,让居民有能力买房。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同时,由于企业贷款通常由同一城市、同一行业的另一家公司做担保,因此某一家公司违约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2015年,我们有望看到第一批“城市转型”项目,它好比是中国版的城市再造。但愿那些坐在“火山口”的城市能认清局势,尽早采取行动,创造新的经济引擎。


一切关乎消费者信心

综上所述,中国消费者的内心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可担心的事儿太多了:一辈子的铁饭碗没有了,工资涨得慢了,房产投资也跌了,低利率也让理财投资产品不那么吸引人了。总而言之,过去十年创造财富的迅猛势头将显著放缓。倘若家中孩子2015年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怕是不那么容易。

消费者信心低迷反映在自主性消费增长减缓。对许多中产阶级来说,庆幸的是早就买好了房子和车子。因此大额消费项目很可能进一步推迟。与此同时,日常消费支出也开始减少。最近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快速消费品的年采购增长率只有3%。以康师傅为例,2014年第三季度营业额下降了13%,酿酒及饮料商南非米勒酿酒在最新报表周期内也出现销售下滑。还有一点要记住:这一批中国中产阶层在几年前的经济萧条时还没有成为中产,很可能对经济走低反应过度,进而引发衰退升级。

由于内地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减少,2015年,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上市股票看起来更有利可图。目前民众对香港股市了解不多,同时又规定了50万元人民币的最低投资额度,因此大多采取观望态度,成交额不大。2015年,这一切都将改变。


增长从何而来?

问题随之而来, 2015年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何而来?过去几年里,消费贡献了逾50%的GDP增长。但消费的贡献率明年或将减小。而基建投资直接由政府主导,还会保持当前水平,有希望对经济增长有所推动。但是,曾经拉动GDP增长15%的房地产风头不在。许多城市的住宅量供大于求,疲软的房价令投资者兴趣索然。尽管不能一概而论,但很多城市一方面空置房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却在大建新楼。政策利好虽能刺激需求,但只有降低利率才会收到真正成效。那么,靠出口拉动增长吗?自2007年起,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没高于百分之一。美国经济复苏并没有对中国净出口有帮助,再加上明年欧洲也不大可能出现需求大幅反弹,即便是石油价格一路走低。


就业重压又来袭

又是广大学生备受打击的一年,不光是毕业生,在校生也一样。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事实上,很多人会发现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和学习的方式,完全没有帮助他们做好应对2015年就业市场的准备。除了少数幸运儿,毕业生起薪不升反降,甚至还不如全职出租车司机高(过去五年里,毕业生的起薪每年只增长了1-2%,是少数工资几乎没涨的类别)。这会引发一连串问题——还不起助学贷款,攒不了钱买房买车,更别提成为中产阶级后备军了。

就业的主要方向在民营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或个人创业——但这些需要的远非现有大学或家庭所能够给予的。职业学校开始兴起,因为更多毕业新生意识到需要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而校园里的学生们则呼吁对课程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全世界争抢中国消费者

世界各国为吸引中国游客和海外投资使出了浑身解数。美国最新实施的十年多次往返签证树立了新标杆。英国推出商务高端客户24小时超级优先签证服务,则在签证速度上树立了新标杆,但1000多美元的申请费着实有点“辣手”。很多国家为了吸引中国投资,纷纷在护照和永久居住权上做起了文章。在很多国家,中国人占了投资移民的大多数。今年说不定我们会看到某个发达国家的护照价值1000万美元。

航空公司也是出境游的最大受益者,连接世界主要城市和中国二三线城市直飞新航线(新近开通的两条航线是武汉—旧金山和长沙—法兰克福)开通了不少。虽然这些航线初期需依靠当地政府财政补贴,但很快就能实现赢利,不再需要政府补贴。中东航空巨头们也积极扩容其在北京、广州以及上海等地以外的航线布局,例如,卡塔尔航空开通了直飞杭州的航线。2015年连接中国二三线城市和亚洲以外城市的直飞航线还将新开数十条。


货真价实的中国创新

中国在创新吗?明年我想不会有人再问这个了,倒是要观察中国创新对全球产生的影响。硅谷投资家们飞到中国学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颇受瞩目,这些大佬花时间可不是来华观光的。

除了因特网之外,中国几百家中型企业正在打造中国版 “德国中小企业集团”(German Mittelstand),这让那些财富1000强公司有点儿紧张。这些企业不再只盯着低成本,而是强调挖掘价值、倾听消费者心声,以及按市场所需开发产品。之前我在印度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没有人再抱怨中国产品质量差,相反我们听到的是对中国产品高品质的赞誉。生物技术、医药、消费电子、医疗科技、无人机、 石墨烯,电信设备就是中国创新的代表性企业。通常这类企业由对国际化踌躇满志的创始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执掌。


向法制社会迈进

2015年这句话你不大会听得到了:我可以做这个,因为这是中国。商界清楚地认识到,反腐和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是这届政府领导人长期治国的根本——这不是可选项,更不会中途改道。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习近平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仅有利于改善国家治理,也有利于深化改革,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企业。

我们会看到政府在商业决策和监管问题上的做法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参照国际先例。例如,收购审查加快,并且有更加清晰的审查结果。未来中国政府将通过使用更多技术来监督、审计和制裁不合规行为——从逃税避税到政府官员的公款消费。(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 欧高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