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有无数人问起过,我一直没有很耐心地回答,因为要回答清楚真的不简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 以下是我力所能及的最短篇幅,希望把事儿说清楚的同时节约大家时间。问题来自 ID:杭州质数。
Q:
颜总,你好。作为一个车辆的忠实爱好者,更多时候想知道所以然(工科人都这样),所以问题是:完全相同的机械结构(如都是麦弗逊前悬挂),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乘坐感和驾驶感,有的侧倾很大,有的很小;反之,完全不同的结构却会有差不多的感受(扭力梁悬挂和多连杆悬挂),车辆所谓的调校在哪里?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汽车悬挂机械结构和实际行驶性能的关系,好比人的身板体型与运动水平的关系——身材高大的人一定是运动健将吗?当然不是。身板体型只是 " 天资 ",具体水准还受很多因素影响。
回到车上。悬挂的作用有二,一是减震滤震,提高舒适性;二是保持车轮对路面的接触,提高操控性。一部车四个轮,如果每个轮子都能独立、精确地做到上述两点,就是完美的悬挂表现。所有高级悬挂技术的研发,都是冲着这个方向去的。
非独立悬挂相比独立悬挂,最大的弱点在于对单个车轮的控制不够精确。因为非独立悬挂左右两个车轮之间有机械连接,当一侧受到来自路面的外力时,会连带另一侧车轮也受干扰影响。独立悬挂在这个方面要好得多,但也不是完全没干扰,因为左右车轮实际上还是有部件连接的(如防倾杆、副车架以及车身)。
下面说说独立、非独立悬挂在舒适、操控两个层面的区别。
先说舒适。
在平坦的道路上,独立和非独立悬挂的差别并不明显。甚至我们可以说,只要路够好,有和没有悬挂都没有明显差别,这是事实。
但是当路面变复杂,例如这里一个坑那里一个坎,独立悬挂就比非独立更能从容地处理这些路面变化。
举个实例。车过减速带时,如果是与减速带垂直地通过,那么后悬挂是什么形式其实影响不大,因为两个后轮是同时向上压缩的,彼此之间并不互相干扰。这时候决定过减速带是否舒服的,主要是弹簧、减震的软硬和阻尼设定。
但是如果车辆是斜着通过减速带,又或者一侧车轮过减速带而另一侧轮子在平地上,那么独立悬挂的动作就会比非独立更平稳,车的左右颠覆摇摆动作会较小。这是因为非独立悬挂在这种情况下,左右车轮会互相 " 抬杠 ",而独立悬挂这个情况相对小。
但要知道,即便是独立悬挂,过减速带的实际效果还是跟弹簧、减震的阻尼硬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弹簧和减震器设定不好,独立悬挂也不会有好效果。基于这一点,完全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套减震阻尼设定很好的非独立悬挂,过坎的表现会胜过另一套减震阻尼设定不佳的独立悬挂。
影响舒适性的还有一些 " 小东西 ",例如悬挂的衬套(一般是橡胶的,高级的是液压)、副车架、隔音物料等。这些因素对舒适性的影响也可以很显著的。
再来说操控。
一般马路上驾驶,车速不快,很少会把车辆逼到过弯的极限。只要轮胎能够发挥出基本的抓地能力,悬挂结构形式对过弯性能的影响不会太大。对日常影响操控感受影响更明显的,是减震的软硬、车身的侧倾、转向的轻重和精准程度。
但是当你把过弯速度加快,到逼近轮胎抓地极限的程度时,悬挂性能对极限高低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悬挂,应该能在车身受力侧倾时,精准控制轮胎的接地角度,让它发挥出最好的抓地力,同时保持最理想的行进轨迹,这就带来了较高的过弯速度和可控性。
由于路面可能随时有各种变化(例如过弯时内侧车轮突然碾到一个坑洼),如果每个车轮都能独立地处理自己 " 脚下 " 发生的状况,不影响到其它三个车轮,那么车子的总体抓地就会比较稳定,极限就会比较高。所以独立悬挂在提高过弯极限方面确实是比非独立有优势。
但在实际效果上,又绝非只以独立 / 非独立定输赢。" 调校 " 非常重要。" 调校 " 到底是什么呢?又来一个例子。
我们新车评网赛车队今年的赛车是一台丰田致炫,悬挂为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构造。按理说这种悬挂不是讲求操控的。但是我们的致炫在赛车场上却做到了几乎全场最快的过弯速度,直追连四轮独立悬挂的本田 DC5 赛车,三菱 EVO 过弯都没我们快。原因就是我们 " 调校 " 得很好。
过弯极限是跟车重、轮胎,以及悬挂的设定很相关的。我们的致炫赛车,前轮倾角经过重新设定,让过弯时轮胎可以更贴服于路面;后轮虽然扭力梁无法设定倾角,但我们改装了羊角,使之可以变化倾角,通过倾角的变化,可以调节后轮在弯中的 " 随动 " 表现,做出稳定的或者 " 甩尾 " 的特性。虽然非独立悬挂对路面的贴服性不够好,但我们的赛车更换了高级的赛车专用减震器,高速碾过凸起的赛道路肩时,能够很敏捷、淡定地吸收震动,最大程度缩短车轮弹跳离地的时间,保持车轮对路面的贴服性。
结果就是,只要调校够水平,扭力梁悬挂也能实现优异的过弯极限,这个极限有可能比别家独立悬挂的极限更高。
说白了,独立悬挂虽然是理论最佳形式,但是量产车要做各种权衡,包括成本、空间、重量等,非独立悬挂现阶段还是有生存空间。悬挂的性能是个整体工程,不是选用了高规格就 " 万事大吉 "。高级货,底子好,但实际效果未必好,很多时候只是用来讨好消费者的卖点噱头,这是汽车上一个挺常见的现象。
文章来源:大众公社